郁夏杂谈|饿死诗人的年代和诗人饿不死的年代
关注请点击右上方蓝色字。谢谢!
谢谢关注和转发!
饿死诗人的年代和诗人饿不死的年代
文|郁夏
前段时间抄写《唐诗三百诗》,特地又复习了一下中国汉语诗歌的发展史。说到唐代,总喜欢提到《全唐诗》,据考证,《全唐诗》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,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,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。
其实这个数量并不多。唐诗胜在其开创与繁荣并举。若论数量,这根本就不多。只是唐初至编定《全唐诗》的年代,历经千年,便是晚唐时期,到《全唐诗》的成书年代,也有七八百年,很多诗作散佚,这个无法和后代相比。否则单以数量论,便连宋朝都比不过,毕竟人家陆游一个人目前还留存的就有9362首。而宋代有作品存世的作者也有9000人之多。还不算同时代的辽诗人、金诗人、西夏诗人、大理诗人(那些国家也有很多杰出的汉语诗人)。至于后世的元明清,就更不必说了。
规律大概是这样的,时代愈是往前,诗人就越少,留传下来的作品自然也就越少。‘
是不是仅仅因为年代越久远就散佚得越多的原因呢?当然不是。有这个原因。但不仅仅是这个原因。
记得以前曾有人说,这是个饿死诗人的时代。嗯,但再想想,以前也曾有一个比喻,说某处电线杆倒了,砸着十个人,其中有一个便是诗人。在那个刚刚脱离严密禁锢的时代,人们兴起了爱诗热。这是个名诗人可以名利双收的时代。不仅北岛席慕蓉等人大行其道,便是汪国真也火得一塌糊涂。但对于大部分寂寂无名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,他们仅仅是参与者,并没有因为诗歌本身得到太大的好处。
今天更是一个各路诗人们关起门自娱自乐的时代。自媒体的便利,更加造就了小圈子化。而普罗大众,则对当代诗人诗歌,越发不感兴趣。那些唯美或励志的诗歌,只适合学生们写毕业留言的时候用用。而且已经有了那么多前人的现成的作品可以用。
在这个时代,如果你并不出名,也没有借此混出什么气候,若以写诗为生,自然是要饿死的。所以说,这是个饿死诗人的时代。因为还真有人抱着崇高的文学理想,试图以写诗为生。这样的诗人,是真的有可能会饿死的。因为诗歌的稿酬本来就低,你籍籍无名,还发不了几首,若专门以写诗为生,不饿死才怪。
而古代其实是饿不死诗人的时代。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古代做诗人是有门槛的。古代能读得书的人是很少的。要么为商要么做官,家中有权或有钱,终归还是要有一定的家境,才读得起书。而且写诗不仅仅有识字的要求,还要有一定的基础,要懂音韵平仄,然后才有可能成为诗人。不像今天,随便说几句话,分个行,也有人自称是口语诗歌,然后便以诗人自居。在古代,这是不可能蒙混过关的。在古代,连打油诗都不那么容易做的。因为打油诗好歹也是要押韵的。
不信你看下面这首《雪》诗:
江山一笼统,井上黑窟窿。
黄狗身上白,白狗身上肿。
那么在古代,如果一个人已经能称为诗人的话,他要么已经是在做官,要么也是进了富贵人圈子里,不至于没饭吃。科举时代,能写诗的人,就算没有中举,再不济总也是个秀才,那也是吃国家公粮的。根本不至于饿死。又或者家境富有,就算自己能诗善文,但因家境不错,不屑于当官,也是有的。但无论如何,写诗终归是业余。诗人总是不至于被饿死的。专门写诗为生的或许有之,但一般那都是大名人,不必担心被饿死。比如柳永柳三变同学。
所以我和一个诗友聊天时就笑说,我们写诗,只能是自己写着自己消遗一下的,不能指着它吃饭。而且还是要感谢一下,我们是生活在现在,并不是在古代。因为在古代,以我们的出身家境,是根本成不了诗人。所以一定要放宽心态,不要把诗歌当成了不起的一件事。在与生存发生冲突的时候,果断放弃是对的。毕竟没有几个人能有郑小琼般的诗歌天赋。——如果具备她这样的天赋,那就是可以的。
《唐伯虎点秋香》里唐伯虎那厮的生活,是我们根本无法想像的。我们最多唐伯虎在乡下游玩时看见的那个在埋头干农活的小农夫,除了每天想办法活着,是绝看不到别的翻身的希望的。如果运气好,当然或许能在华府或唐府做个小厮,会比种地轻松些。
那些在文化部门工作着的诗人们,他们其实才更像古代的诗人们。他们既不需要以写诗为生,但又有写诗发表等各方面的便利。他们这种诗人是绝对饿不死的。
而我们,如果一心要做诗人,肯定要被饿死的。幸好,我从没想过要做专门做一个诗人。甚至我都不认为自己是个诗人。
前期回顾:
郁夏杂谈|看个《义盖云天》还看哭:我为什么越来越容易泪流满面
郁夏杂谈|清朝没了好几年还去净身做太监的“中国最后一个太监”孙耀庭
郁夏杂谈|那些无处可逃的绝望的孩子们——写给所有为人父母的人们